今天是:
文章详细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22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
 

职教中心 李寿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和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担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山东作为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省域现代职教体系新模式试点省份,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加快培育一批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专业群,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和支撑度。

坚持服务需求,加快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院校对接产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主要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布局,必将推动职业院校新一轮专业改造与优化。首先,院校要高点站位,站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时代背景下长远谋划专业结构,统筹好中职、高职专科和本科专业的设置,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纵向贯通、有机衔接。其次,要融入区域经济,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调研分析“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人才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淘汰过时专业、开设新增专业,加快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再次,要以跨界融合的职业教育理念,组建一批融入区域经济、面向产业前沿、突出学校特色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加快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培养更多与区域经济社会相适应、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契合的高技能人才。

坚持育人为本,加快教学标准体系与数智化教学资源建设。党的二十届全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本教学文件。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接专业新的职业面向和培养目标定位,做好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升级,调整淘汰过时课程,补充相关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相关的新课程。二是优化课程标准,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目标要融入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新需求;教学内容要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教学模式要立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教学评价要从单一的知识评价转向核心素养评价,学习空间构建要从传统教室到学习社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三是加快课程与教材建设,丰富优质资源供给。对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挖掘绘制能力图谱,统筹做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教材建设,升级改造教学内容,更新迭代教学资源,建设一批“对接岗位、数智融合”的金课程、金教材,强化学习服务平台的建设开发与有效运用,创新资源供给模式,服务学生终身学习。

坚持跨界融合,打造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融汇的教学团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人才工程引领,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突出教书育人导向,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充分发挥科学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相融汇,提升教书育人质量。”职业教育更需要将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汇并注入教育家精神思想之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科学家和大国工匠等人才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快团队结构优化与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既要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够跨界、跨专业的校内专任教师,又要补充一批熟悉数字经济、掌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企业兼职教师,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创新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方式、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升团队分工协作和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团队融合发展。二是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既要聚焦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要求,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更新专业知识,具备精湛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真实的项目实战经验,又要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能力。三是教学团队建设机制的创新。院校要用好各地办学自主权下放的利好政策,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和激励评价机制,将教师参与专业内涵建设、教材建设等教学改革的工作量纳入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等,吸引高层次人才、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革,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与技术研发,实现校内外教师资源优势互补。

 


上一篇:为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教科研力量 下一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研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