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 ||
发布时间:2024-09-18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综合部 李瑞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之强、国家之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23年的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育人智慧、秉持躬耕态度、勤修仁爱之心、树立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和实践要求。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基于此,必须将强师作为教育强省、教育强国的母机。推进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培养机制,优化教师管理体制。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古人认同“天地君亲师”,将“师”列于天、地、君、亲的序列中,遵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训。《说文解字注》曰:“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礼记》记载:“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民国政府时期为感谢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贡献,规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直到如今,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仍在社会上广泛传承。 站在新的历史文化起点,我们正处于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时期,而教育强国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对此,我们要引导广大教师增进对教育家精神思想内涵的理解,让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行动指南。同时,发挥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营造良好的从教环境,积极引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之风更加浓厚。相关组织和单位可以通过开展“大道师者”宣传展播活动,展示教育家精神“典范榜样”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以此激发广大教师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看齐意识。 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思想政治素养、课程创生素养、教学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的核心要素。其中,思想政治素养是教师勇担育人使命的价值前提,课程创生素养是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教学素养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根基所在,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适应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重要保障。 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还需不断完善教师培养机制,以此助力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升。首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组建专业学习社群,激活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可以通过优化教师在岗培训,确定以“学”为中心的教研主题,引导教师经由学习持续提高自身素养;最后,可以通过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以发展性评价为引领,建立并完善以教师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还需要加强对师范生的培养。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围绕“四有好老师”的培养目标,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培育和教学技能锤炼,强化师范生的使命与担当。 三、优化教师管理体制,支持优秀良师躬耕教坛 新时代新征程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为确保广大教师安心从教,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躬耕教坛,还需要从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上下功夫。现阶段,我国的教师管理体制在制度建设、管理机制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亟须进一步理顺。对此,社会各方力量需要协同推进教师管理体制的优化与完善。 其一,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妥善推进教师编制、职称、岗位、薪酬等综合改革。如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义务教育教师乡村学校教师服务期制度,持续优化县域内教师均衡配置,补齐短缺学科教师;建立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审机制,为优秀教师提供晋升空间,鼓励教师不断进步。其二,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事业。其三,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各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开展社会事务进校园专项整治行动,让教师真正回归课堂净土;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学生,依法惩处对教师的侮辱、诽谤等言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尊严。其四,完善教师招聘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躬耕教坛。对于优秀良匠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面试环节、放宽年龄限制和学历要求等方式,选拔出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良好从教素养的教师,从而为教育阵地源源不断地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卓越教师和教育家。 |
||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 下一篇:强化拔尖人才培养 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