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详细
黄河下游古村落地理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1-04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
 

淄博柳泉中学  聂隽

一、问题的提出

(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

2021年11月以来,国家规划司、山东省人民政府相继颁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流域的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等。

(二)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立德树人、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要求的需要。2022年4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实现立德树人加强基于现实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协同育人。

(三)古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需要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很多古村落正在逐渐消失。我市的山区古村落很多都面临这样的风险,因此宣传保护古村落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黄河下游古村落地理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提升学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识,传承黄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落实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立德树人的要求,案例组成员选取黄河下游部分古村落为真实情境,开展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跨学科学习是指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学习,主要以某一学科为基础,以某一概念或观点为核心主题,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或背景的一个课时或多个课时的项目化学习,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或揭示自然规律的探究实践学习。本案例中的跨学科学习是指以淄博市古村落为真实学习情境,以地理学科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主题,将地理与历史、语文、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融合,找准与学科教材的融合点,设计驱动性问题,深挖本区域内抗战精神、焦裕禄精神、齐鲁文化等资源,系统研究黄河下游古村落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使学生树立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和传承黄河文化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有较大的历史沿革,且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风民俗,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本案例中的古村落指我市入选国家传统村落的25个村落。

接下来我将从课程目标的设计,黄河主体要素的体现,课程内容与资源开发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我们的开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

(一)确定课程目标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总要求及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们确定了以下课程目标:

1.通过基于古村落的地理研学强化读图、用图的基本地理学习方法。

2.通过考察地质、地貌,河流水质、水文特征,植被类型及覆盖率等自然环境和古村落布局、建筑特色、传统文化习俗、农业布局等人文环境,提升地理实践力和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4.通过聆听古村落的抗战、治黄历史等故事,树立“四个自信”和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黄河主体要素的体现

  本案例中,将黄河下游古村落按照不同地形分为山区古村落和平原古村落,以通过对古村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考察,挖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山区古村落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过度采矿、过度伐木导致的水土流失,并引导学生设计完成水土流失实验。

大家看到的左侧图片,是我们在山区古村落淄川东牛角村考察水土流失,这是我和同学们做水土流失实验,用手机GPS定位,通过水平仪功能测量出山体坡度,找到山坡植被覆盖率差异较大,坡度相同的两个山坡,准备2000毫升水,同时倒出保持速度基本一致,观察水流长度和下渗情况。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植被、改变坡度、改变降水量这三个变量,进行三组对照实验。引导学生总结产生水土流失的条件,通过体验感悟植被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右侧的两张图片是带领学生到淄川岳峪村实地考察矿山修复工程,学生实地对比开采后未修复的矿山周围生态环境状况与开采修复后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体会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并能结合生物学知识做出科学解释。

水中厌氧生物过多是水中溶解氧量降低的结果,说明水的流通情况很不好,而水中溶解氧量低,又是水中缺少生产者的结果,说明这个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分解者也不到位,所以厌氧生物产生的细胞代谢产物就不能及时得到分解,水体就会有代谢产物的积累,发黑发臭。鉴于此,本案例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和生物知识,通过厌氧菌测试仪测试黄河古村落——蓑衣樊村附近黄河水中厌氧菌的浓度,教会学生通过厌氧菌浓度判断水质。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地理教师和生物教师带领学生近距离观察湿地,讲解湿地种类和作用,用手机微信小程序识花君、懂鸟等,认识湿地动植物。这是学生参观天鹅湖湿地鸟类展馆。

黄河下游古村落中有许多具有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村落,比如淄川区,东牛角村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淄川县委所在地,黄连峪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被服厂所在地,北固山村是干部楷模革命烈士,焦裕禄的出生地,这些村落的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相融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黄河下游的古村落,历史悠久,造就了灿烂的黄河文化,淄川区上端士村,梦泉村等村庄,至今留有齐长城遗址,淄川区蒲家村是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至今保留有蒲松龄故居。案例开发组的老师们开发“游文化古迹,讲黄河故事”的活动,引导学生实地考察齐长城遗址,参观蒲松龄故居,并利用课前五分钟的“地理小讲堂”、古村落跨学科研学日记等形式,让学生展示,教会学生讲好“黄河故事”。

这是我们学生写的蒲松龄故居的研学日记,这是同学们参观李家疃村聆听古村落中蕴含的寒窗苦读的含义,这是同学们观察古建筑中硬山顶的构造,听教师讲解正脊、垂脊、戗脊、龙吻及脊兽、走兽等建筑文化。这是教师在讲解古村落民居抹角,当90度房屋的直角被人为建筑成半圆的“弧形”时,大大地方便了来往的行人,抹去了房屋的直角,这样的建筑特点,把日常生活中原本不直截了当说话办事的形容词 ——“拐弯抹角”,一下子变成了民居建筑文化中谦逊礼让的具体物象。

古村落中的农业生产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劳动教育的元素,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在高青参观蓑衣樊村的一些劳动工具展品,右侧是学生在观察东牛角村的碾子,对于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孩子,这些农村传统的工具很多他们是没有看到过,更没有使用过的。不了解农民的辛苦劳作,很难建立勤俭节约的意识,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通过参观这些传统农业工具,让学生知道耕作的不易,让学生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三)课程内容与资源开发

1.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紧紧的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开发了校本课程和研学课程资源。首先是对基于古村落的地理研学资源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融合,我们将初中地理教材知识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把古村落地理研学资源渗透到课程的讲解中。比如:六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聚落与环境这一节,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我们采用的是高青县蓑衣樊村、周村西铺村、李家疃村、万家村这些平原地区的村落布局与淄川的上端士村、梦泉村、东牛角村,这些山区村落布局的区别,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民居的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关系这一部分,我们选取了周村李家疃村的王家古建筑四合院中二层高楼建在北侧的例子,引导学生从气候的角度分析这样建筑布局的原因。讲解黄河和黄土高原两节,我们引入在东牛角村做的水土流失实验的视频,以及黄河高青县河务局专家为我们讲解的防汛工程、沉沙池作用等视频。引导学生从亲身体验、感受中认识黄河。

2.校本课程设计规范细致

我们开发了黄河下游古村落的地理研学校本课程,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确定、授课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规范,确保课程顺利实施。每个课时结束后,授课教师要搜集学生作品,并进行点评,目前我们的学生黄河流域古村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列作品已印刷成册。  

3.研学课程资源丰富多样

研学的过程中,安全最重要,我们对每位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均进行详细的安全培训,并编制了校本安全手册,每次外出研学均印制安全承诺书,所有师生都必须认真学习,并签字承诺。确保整个考察过程安全有序开展。

本案例实施过程中共开发案例25例、对应研学导学案25例、搜集编印教学案例集一本,学生优秀作品集1本,研学手册1本,并发布了微信公众号。

建构了基于古村落的地理研学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双评体系和三全学习评价体系,从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的评价,研学活动组织能力的评价,对教师的课程设计与组织能力进行考量。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全方位评价,含有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全过程评价以及涵盖学生纪律、卫生、时间观念、人际关系等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分析与讨论

(一)本案例的特色与创新

1.基于黄河下游的古村落地理跨学科学习课程开发有利于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基于古村落的地理研学课程,以周边地区的古村落为研学基地,开发相关地理研学课程。一方面,以学生熟悉的视角挖掘适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弥补了学生缺乏实践,对地理知识理解困难的局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另一方面,《义务教育段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中要求初中地理教学开展跨学科学习。但是,现有教材中对于跨学科学习的地理教学素材甚少,教师利用目前的教材开展跨学科教学有一定难度,古村落的地理研学课程,可以以地理学科为主,有效融合生物、历史、政治、化学等学科,设计学习内容,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

2.基于黄河下游的古村落地理跨学科学习课程开发与实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强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传承黄河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古村落的地理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案例组教师反复多次深入古村落开展研学调查,挖掘古村落中的地理研学素材,在课程开发地过程中,深挖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爱国情感、传统文化等德育元素,设计平面图绘制、水土流失对比实验、岩石成分检验、水质检测等动手实践活动,并找出课程资源与地理教学内容的融合点,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业水平程度的研学课程,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道德情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学生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问题,领略了黄河流域灿烂的历史文化,也亲身感受到保护古村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利于增强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传承黄河文化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学生研学后学生的调查,95.7%的学生认为通过研学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5.32%的学生认为锻炼了独立生活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地理实践性问题的考查中,94.28%的同学能够准确掌握山体部位及其特征的判断,90%以上的学生能够说出影响古村落形成的自然条件,91.0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会阅历有所增长。

3.基于古村落的地理课程开发与实践有利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培养教师跨学科和课程思政意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

在案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古村落对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岩石、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民居建筑特色、村落布局、民风民俗、农业布局等人文地理特征进行细致勘察。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仔细研读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有利于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研学旅行课程将地理教学由室内迁移至室外,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广阔,自主性更加突出,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由于学习的灵活性更大,知识的实践性更强,教师需要严密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安全防御能力等都会得到充分锻炼,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4.基于古村落的地理课程开发与实践对我市古村落的宣传保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发现,目前我市现有山区古村落中多数存在居民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的问题,这些古村落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配套不到位,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古村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古村落对研究人类历史,探寻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有重大意义。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古村落地理研学,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学生向家长宣传、向社会宣传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行走地理”古村落研学公众号,宣传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案例组成员还加入了中国住建部古村落保护志愿者团队,将我市古村落资料上传至宣传网站,对我市古村落保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困难与障碍

1.基于古村落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仅限于淄博市内的古村落,具有一定的空间局限性,导致地理环境相似性强,研究中重复性问题较多。

2.研学组织过程中,面对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开展大规模集体研学存在风险较大,且很多家长担心占用周末时间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因此,学生的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突破思路

第一,加强学科教师培训,提升课程设计水平。组织教师进行地理研学活动的培训,深刻认识到教学资源的开发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理论和实践,提升自身地理教学水平。

第二,探索分层实施策略,开发家校社共育课程。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古村落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策略,分级部进行研学活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体现家、校、社会共育的特色研学活动。

第三,尝试混合式研学,丰富研学内容与形式。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一步可以尝试开展线上与线下混合式研学形式,一方面深度挖掘线下周边地区古村落的研学资源,设计研学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展线上古村落研学资源,引领学生开展线上虚拟研学,丰富研学内容和研学形式,提升研学品质。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我们既看到了问题,也看到了该案例研究带来的美好前景,在未来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案例组成员会继续努力,进一步宣传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古村落,传承黄河文化。


上一篇:黄河生态保护背景下的 黄河水主题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为例 下一篇:树立环保意识 保护黄河生态 ——基于STEM理念的黄河主题跨学科教学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