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生态保护背景下的 黄河水主题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为例 | ||
发布时间:2023-01-04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课题主持人:朱峰 课题组成员:边敦明 刘一明等 文稿整理:王宁等】 【摘要】本课题以黄河生态保护为背景,依托黄河水精神,聚焦“水文化”课程,进行黄河水主题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积极探索多学科融合的黄河文化教育模式。通过任务群形成整体架构,实现多学科教学内容融合创新,从整体建构课程资源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有效推动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黄河精神的新时代好少年,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提供持续动力,实现黄河文化的新时代意义。 【关键词】黄河生态保护;水文化;多学科融合;课程开发;黄河精神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岁月中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和中华民族共享的根源性文化符号。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学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相应国家号召,积极承担起文化使命和育人使命,开发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黄河文化深度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黄河水主题文化课程研究与实践可以发挥主题课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充分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黄河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我们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黄河文化教育的传承,不仅可以为民族自信找到文化源头,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还可以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提供持续动力。 (三)我校地理环境优势 1.地理位置 济南是黄河流经的省会城市,是我们的母亲河。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济南市最早的市直属小学,坐落于黄河南部,有着得天独厚的亲近黄河的条件,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课程资源,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践探究的需求。 2.育人环境 2004年,学校邀请省内艺术专家精心设计了《腾》为主题的浮雕墙,潜龙腾渊、鱼跃龙门、大禹治水的故事跃然其间,体现了中国悠久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同时也寓意着百年附小坐落在东方文化的发源地,传承着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 3.育人传统 每年秋天,老师和同学们会在“校园十景”中开“吟诗会”“故事会”,背诵秋天的古诗,画下老树、昏鸦和黄叶,浮雕墙旁讲述“黄河故事”。良好的育人传统为黄河水主题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注入了生动的文化元素,使课程更具活力和开放性。 二、黄河水文化主题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 (一)弥补当前黄河文化课程开发的局限性,从整体建构课程资源体系 当前黄河文化课程开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缺少科学、系统的整理,缺少学科间的联系,缺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等。而我校对于黄河水主题文化课程的开发可以对黄河水文化精神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从整体建构课程资源体系。 (二)充分挖掘“黄河水”精神内涵,发挥育人功能 我校黄河水主题课程充分挖掘黄河水“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精神内涵,把黄河水文化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相结合,将黄河精神与学生的担当力培养相结合,多学科融合,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三、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 (一)课程体系建设总目标 以黄河生态保护为背景,聚焦“水文化”课程开发,多学科融合,五育并举,培养和造就具有黄河精神的新时代好少年,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提供持续动力,实现黄河文化的新时代意义。 (二)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学校从实际出发,结合黄河地域文化特点,挖掘适用于学生学习的黄河文化,积极探索多学科融合的黄河文化教育模式。结合当前教育改革背景,大主题、大观念、大项目的教学理念,坚持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将黄河文化教育融入多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创新,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跨学科横向关联,纵向进阶,从整体建构课程资源体系。 (三)课程实施路径 1.校内外融合,组织实地调研,打造校本实践的育人线路 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组织学生开展黄河研学活动,精心打造了一条校本实践参观路线:行走于黄河两岸,走进黄河文化纪念馆、黄河森林公园,亲身感受黄河的雄伟壮阔;坐车穿越黄河铁路桥,穿越黄河隧道,共同感受今日黄河儿女改造黄河、治理黄河的智慧和决心,产生自豪感。 2.多学科融合,形成整体架构,实施系统教育 学校选择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小组,结合泉城地域文化特色,用心创建了《语诵黄河》《美绘黄河》《数说黄河》《科探黄河》《英播黄河》五门黄河教育校本课程,用于课后延时服务教学,构建起系统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 《语诵黄河》将语文课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以“黄河”元素为抓手,梳理、汇总包含黄河元素的文章、诗词,开展“母亲 黄河”主题教学,学生通过背诵古诗、讲述黄河故事、观看黄河纪录片等影视资料感受家乡黄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激发热爱家乡之情。课程分为五个主题,分别是“学黄河文章”“诵黄河古诗”“讲黄河故事”“集黄河名人”“抒爱河之情”等内容。 《科探黄河》将科学与劳动学科进行融合,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践行科学的精神,教育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课程层面从认识黄河水、实地调查黄河周边的动植物两个专题进行课程设计,以学校红领巾劳动农场为实践基地,分设认识黄河水、探秘黄河水、实践养植、保护黄河等内容。
《美绘黄河》则围绕黄河水与历史、黄河水与自然、黄河水与生命三条探究线索,将美术与音乐学科融合,设计出《美绘黄河》美育系列课程:《黄河·古迹追寻》《黄河·印迹之美》《黄河·泥娃歌谣》《黄河·悬河治河》《黄河·精神传承》五课。学生通过图片、视频以及走进博物馆等图像识读,欣赏了解黄河流域的文物遗迹、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感悟描绘黄河儿女的奋斗精神与幸福生活。绘刻黄河遗迹、黄河风光、治河名人;黄河精神楷模和实地参观百里黄河风景区、大辛庄遗址、小荆山遗址、山东省博物馆等,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精神。 3.融入育人环境,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学校由“祝晨楼”“羡林楼”两座主体建筑组成,外观以蓝色和黄色为主色调,蓝色代表博大的天空和美好的梦想,黄色代表奔腾的黄河和灿烂的阳光,深邃大气,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主题墙壁上以滔滔奔涌的黄河水为背景底图,以图腾的方式分别设计了潜龙腾渊、鱼跃龙门、大禹治水等图案,凸显了中国悠久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寓意着百年附小坐落在东方文化的发源地,传承着黄河文化与黄河精神。
4.融入各项教育活动,精心策划主题,实现可持续教育 学校根据黄河文化教育课程中的内容和学生成长特点,多学科融合设计三段式的主题活动、课后服务活动。低年级以“黄河·初遇”为主题”,开展“认识黄河水”“诵黄河古诗”“做黄河泥塑”“黄河画廊小画家”“快乐研学——亲近母亲河”“设计安全风险告知牌”等活动。中年级以“黄河·探寻”为主题,开展“讲黄河故事”“集黄河名人”“探秘黄河水”“绘黄河图册”“做黄河书签”“设计黄河吉祥物”等活动。高年级以“黄河·守护”为主题,开展“学黄河文章”“魅力黄河扎染”“黄河精神英语演讲”“绘刻黄河”“实践养殖”“徒步母亲河”等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黄河主题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探究黄河的浓厚兴趣。 5.多元评价,力求提升效果,实施全程教育 为了更好地落实黄河水文化教育的效果,制定了“五个一”评价内容:文化知晓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创新能力评价、审美素养评价、表现能力评价;开展游园式评价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闯关答题、开放式的游园方式,替代传统的纸笔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元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建立学生个人评价档案。通过评价,我们切实关注学生在黄河水精神滋养下的成长过程,点滴记录,及时评价,适时鼓励与督促。
(四)课程模型和内容 在黄河水文化教育课程的实施中形成了多方位融合的模式,课内外融合实现实践育人,多学科融合实现综合育人,活动融入实现全程育人。 五、课程亮点与反思在走近黄河、探究黄河、赞美黄河整体架构中,将各学科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形成有机的体系。在STAEM教育理念指引下,推进黄河文化教育的项目化学习,构建丰富多彩的黄河水课程体系,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从而传承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实现实践育人、综合育人、全程育人。 (一)课程亮点 1.“黄河水文化”课程体系特征凸显 课程实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实施的协作性、课程管理的规范性、课程成果的共享性,促进多学科优化整合,从而使课程真正在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 2.打造“项目+”多样融合模式 (1)实现了课程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水文化+数学”强化了精神文化的渗透与计算能力的培养;“水文化+科学”以学校红领巾劳动农场为实践基地,聚焦“水质问题和“泥沙问题”的探究等。 (2)实现了教育活动融合,提升精神品质。学校精心打造了一条校本实践参观路线;将劳动教育与黄河精神紧密结合,发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 (3)将“水文化”主题课程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目标相融合,大大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创作激情。教师和学生自创的《黄河儿女的歌唱》《赞黄河》获得济南市“童声书韵”——黄河主题一等奖,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4)将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水文化”主题相结合。如组织“党的故事我来讲”活动、节约用水宣传、黄河岸边植树活动等。 3.实现“1+X”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 (1)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同学们通过课程学习和丰富多彩的黄河主题活动,在读、写、诵、画、实践中锻炼提升了素养。 (2)丰富了社会实践活动。节假日,家长带着学生走到黄河岸边,感受两岸家乡的变化;以家委会组织的各种各样的黄河主题实践活动。 (3)推动“云课堂”走进黄河。开通“云课堂”,邀请黄河河务局工作的家长为学生在线讲解黄河治理的知识;请救援队现场讲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形成家校社共学、共育新模式。 (二)取得的教育效果 1.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有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对黄河文化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和感悟,还能够将黄河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多种方式去探寻与呈现。我校有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人文精神。 2.多学科融合,实现了黄河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 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多姿多彩。多学科融合,教学相长,全员育人,实现了黄河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 3.打造特色教育,实现家校共育 实现课程整合,形成德育特色,在黄河水文化课程的影响下,推动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方面的进步,并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实现家校共育。 (三)反思与突破 1.教师力量是开发、实施课程的关键。 教师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者,也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需要深入学习黄河文化精神,挖掘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2.知识积累、协调各方是开展研究的基础。 黄河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多学科的高度融合,老师们数次研讨,结合本校实际,探寻各科知识融合点,最终以亲近黄河、探究黄河、赞美黄河为主线的黄河教育课程体系。 3.时间的保障是课程落地的首要条件。 结合减负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实施黄河文化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黄河文化的学习实践,保障了黄河水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 4.研学的安全保障是课程不断开发、提升的关键。 保障研学安全、降低研学风险是课程开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学校与黄河河务局等单位的联系接洽下,附小终于形成了一条校本的参观路线,同时也得到了森林公园、黄河楼等景点的大力支持。 六、结语 课程实施效果表明,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黄河水主题文化课程实践已获得了广泛认可,并初步实现了基于学校育人理念的学校课程建构和动态性实施。但传承黄河文化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研究、开发黄河文化优秀资源,致力于课程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提供持续动力,实现黄河文化的新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聂一淼.中小衔接的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身心健康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08):76-77. [2]王鹤.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21(51):28. [3]黄绍梅.以黄河石画为载体,创新美育校本课程[J].智力,2021(35):160-162. [4]王静,蒋登雨.黄河文化宁夏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开发研究[J].当代旅游,2021,19(28):65-68+97. |
||
上一篇:“黄河口文化”视域下东营市全域生态研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 | 下一篇:黄河下游古村落地理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