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详细
《初中语文黄河主题文化课程构建与实施》
发布时间:2023-01-04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
 

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一中学 张强  


下面我从课程研发历程、课程的背景、目标、内容框架、实施、评价、反思推进几个方面逐一阐述,以资交流。我们也是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

在课程构建之初,我通过“学习强国”、知网研学平台了解到黄河主题文化已备受学界重视。因此萌生了设计课程的想法,但是学生问,我们与黄河有什么关系?所以我着手组织学生进行第1个研究项目:探索我们与黄河的关联。两三天的时间,同学们得出了如下的结论。黄河流经淄博约47公里,我们一起搜集整理黄河流经淄博市高青县流域图,搜集有关安澜湾的知识,这属于地理学习范畴。接下来又有的同学提出,《水经注》记大汶河的发源地是莱芜县原山(现在位于莱芜与淄博博山交界的地方),另外一支支流柴汶河大致发源于淄博市的沂源县,学生们由地理学科延伸了文学著作。接下来更多的学生从课本中找到了黄河元素,这些元素有诗词《沁园春·雪》《黄河颂》《回延安》,课文《壶口瀑布》《安塞腰鼓》,经典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平凡的世界》《唐诗三百首》,以及《习作:家乡的风俗》《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挖掘出教材的核心,我们顺次搭建了黄河与课堂学习的紧密关联。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课内外诗词为载体,选出了《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咸阳城东楼》《春望》《潼关》《浪淘沙》,李白《公无渡河》、杜甫《黄河二首》等诗词,以古诗词项目化学习为切入,探索了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在教材诸多的黄河文化课文资源中进行了专题提炼与整合。最后为了让学生增加更强烈的亲近感,我们组织学生研学实践,从本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寻找黄河文化的载体,比如白兔丘党性体验馆、北海银行、齐国历史博物馆群、焦裕禄纪念馆、《诗经》和《史记》中的记述、咏黄诗歌……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黄河文化、黄河精神、黄河就在我们身边,争做黄河文化的地域传承者。

经历了上面4个子项目的探索,我们逐渐明确了黄河主题文化课程构建的基本理论。通过整合教材中讲述黄河历史、描绘黄河自然生态、再现黄河流域人民生活、表现黄河精神的课文、整本书阅读资源及与中学生素养提升密切相关的沿黄场馆基地、记黄典籍史料、颂黄影视艺术等资源,探索跨学科、项目式的教学模式,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研究的思路,通过“守护文明根脉、发扬革命精神、见证发展故事、宣传生态保护”四个学习项目,采取“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地调研+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推进办法,将黄河流域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叠加互动,促进学生走进生活,探究自我、社会和自然。

有了理论引导,我们接着分析黄河文化课程的研究背景,其关键词有黄河文化、课程整合、文化自信、2022版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齐鲁文化。文献文本分析、文件高频词挖掘分析发现,中学课程亟需打通地理、历史、语文、艺术、研学与实践等学科与黄河文化的连接点,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然而调研发现,存在三个突破难点:一是黄河主题在教材中学科学段分布不同步呼吁“构建跨学科学习”的紧迫需要,二是本地区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与学生日常学习结合不充分的现实需求,三是基于跨学科学习和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切实需要。就资源整合而言,学校地处齐国故都临淄,本地蕴含丰富的齐鲁文化资源;后者与黄河文化相得益彰,融入校本研学课程,能促进黄河文化资源的深度开掘。但是,这些资源并未得到中小学专题性、深入性的开发利用,其蕴含的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尚需多元融通,更加充分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确定了如下课程目标。1.提出爱黄、治黄、颂黄、护黄的创新观点和创造方案。2.跨学科、多方面、多角度地描述黄河的特征,提炼黄河文明的核心。3.能借助多种艺术形式理解、构建、传达黄河文明及学习体验,建立黄河文化的跨学科学习知识网,激发关注、开发、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构建了课程内容框架。包括课程的宏观引领、黄河主题文化学习要素、四大学习任务群、七大学习模块以及四位一体的课程推进模式。(见下图)



在这个主体框架之下,我们再构建专题性的学习任务群,在学习内容上组成七个模块,在形式上丰富每一个课段的学习方式。第1课段“黄河创作母题·守护文明根脉”为例:它包含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资源涵盖语文教材资源、典籍、遗址遗迹、影像资源、跨学科资源等等。学习过程前移后拓,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间段。课前组织引导学生调查、搜集、整理信息,课中以语文学习为中心主体实施三小主题任务,课后安排探究活动或实践活动。

我们实施的是基于语文学科轴心下的课程,尤其以古诗词项目化学习联动其他学科知识,因此重视围绕语文教材,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自信。比如第一模块活动二:黄河滋养家国情。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黄河有关的元素(河、地名、人物、景物、历史等),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借黄河这一集中意象,表达哪些情感,并概括相同点。我们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学生把探究合作成果通过表格呈现。在纵向上,列举需要研读的诗歌;在横向上,学生探究的内容有黄河元素、诗句、相关史实、论道黄河。例如《咸阳城东楼》这首诗词,探究结果为“黄河元素包含:咸阳、故国、渭水”,相关诗句为“故国东来渭水流”,相关史实“秦苑汉宫,两朝宫殿荒废”,论道黄河“唐王朝吏治腐败,农民揭竿而起”,创作主题“家国衰败之感慨”,学科联系“长安旧城在西安西北,汉称长安;隋时南迁,唐代为咸阳,与旧城隔渭水而望”。

这是以语文课文为载体实施的课程模块,然而当遇到非语文课文怎么办?我们依然想办法挖掘学科价值和学科元素,让学科学习称为黄河主题文化学习的主线。第二模块“课前”任务,观看壶口瀑布影像资料、安塞腰鼓表演影像资料、黄土高原影像资料。如果单纯观看影视,其学科教育意义不具可视性,对评价带来一定难度。为避免这种情况,我们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用一组带有规律的短语形容其特点或阅读感受。学生可能找到这些词汇形容:

“不”字词语:奔流不息、势不可挡、深不可测、滔滔不绝

叠词:隐隐如雷、推推搡搡、堆堆白雪、浩浩荡荡

浪漫的夸张:旱天惊雷、一泻千里、飞流直下、震耳欲聋。

这样回归学科,反馈学生语文素养。在学习形式上也尽力关注学生语文生活,比如找出《黄河颂》《壶口瀑布》《安塞腰鼓》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制作一个词云图。面对一段文字,学生想要找出核心词句和关键信息,统计词频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尤其是三篇课文组合学习的时候,对比统计,“伟大坚强”“民族的精神”“宽厚”“英雄的气魄”“抗争”等词语被小组内多名同学挑选出来:如此综合整理的词云图代表小组集体学习结论,更加直观、更有代表性。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们开展“黄河边的故事”系列活动:学生阅读课文和名著选段,以一个人物为参照,概括在时代变革中人物的奋斗经历,分析在艰难岁月中,黄河流域人民坚强不屈、开拓新生活的伟大精神。学生参照黄河红色基因传承之旅,阅读《平凡的世界》《创业史》《回延安》《红星照耀中国》后,也理清一个空间化的黄河故事线,在黄河“几”字形地图上标记黄河故事。

此外,我们积极探索跨学科、跨媒介下的课程实施与推进。比如给古车博物馆的展品制作电子“名片”;统计黄河流域的能源矿产、名胜古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大数据;搜集家乡的节庆习俗、饮食百物、俗语谚语,探究其中蕴含的黄河元素和地域文化;结合信息技术、地理、生物、数学等学科知识,线上气候监测,线下水文监测。

我们的课程评价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知识素养评价,比如“七彩黄河”学习评价任务用三个等级评价学生对黄河的认识:借助本学期所学,识别下面图片是黄河流域哪一段的景色,(等级C)能介绍该景色呈现的黄河流域的地理、水文特点,(等级B)能根据该区域介绍2-3个

历史典故、文学艺术作品或治黄措施。(等级 A)二是量表评价,我们介绍黄河文化徽标给学生,用量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维度有三个,分别是元素构成、元素提炼、象征解读,评价等级化,三个维度的A等级标准分别为,“能结合本学期的学习,用地理、历史、古诗词知识阐释标识的内涵,元素介绍齐全,能准确识别包含的汉字元素和图案”“理解黄河的革命精神、抗争精神和蓬勃力量,抓住特有元素,提炼出具有中华民族记忆的符号,概括黄河文明的外在形象,彰显国家战略、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精神”“走进黄河流域的博物馆,结合馆藏陈列物,了解黄河文化,鉴赏黄河主题文艺作品,积累黄河印象,具有浓厚的保护母亲河、宣传母亲河、热爱母亲河的意识,能识别吉祥物在中华民族精神、华夏精神、黄河流域特点,点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三是实物作品评价,一种是纸质作品,比如学生的文字、图画,学生撰写的诗词学习征文在淄博市读书节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另一种是多媒体网络资源、模型成果,如设计一份改制渡河工具的说明书。我们强化学段衔接,将苏教版的课文《黄河的主人》与初中学习的《行路难》搭建联系,李白《行路难》写“欲渡黄河冰塞川”,九曲黄河风劲弯多滩险,但是黄河流域人民依然想出了渡黄河的办法和工具,如羊皮筏子、黄河桥、黄河船等,请搜索资料,设计一份改制渡河工具的说明书。

黄河文化内蕴丰富,我们只是做了一小步,比较满意的是形成了基于初中语文教材黄河文化资源构建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课程,对黄河流域的地理、人文、自然等要素融合解读学习,将黄河流域的潜在课程资源与齐文化叠加互动,切实促进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黄河之水天上来,冲破昆仑,咆哮万里;黄河精神润心灵,绵延千载,催人奋进。接下来的学习要向纵深处探索,我们将开发“课程”“文化”“实践”“协同”同步的“育人群”,创设“黄河学习日”(学期)、“黄河学习课”(每月),并与校园活动接轨;改进策略,探索“黄河文化叙事”“讲黄河文物故事”“绘黄河风土人情”“黄河审美·七彩黄河”“黄河文化认同”等新的子项目尝试。


上一篇:“黄河生态文明视域下小学生生态人格的行动研究”课题汇报 下一篇:初中教学中学科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