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生态保护深度融入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建设研究 ——中期汇报 | ||
发布时间:2023-01-04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威海市文登区天福小学 刘海青 自我校申报的《黄河生态保护深度融入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积极行动,构建了以“黄河生态保护”为主线,围绕“课程构建、课程评价”两大体系,按照“顶层设计——高位推进——反思启示”的研究思路,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课题开展情况做一汇报。 一、顶层设计——明确行动研究路径 (一)广泛论证,形成总体框架 课题组成员全面搜集、学习、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相关资源。围绕“你对黄河生态保护有哪些了解”“你对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的看法及理想模式”等开展师生问卷,以便“黄河生态保护教育”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实施途径上更符合学生的需求。通过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我们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 (二)专题培训,提升研究理念 11月27日,全体成员参加了省教科院组织的“关于召开新时代黄河文化育人协同推进机制建设研讨会暨优秀主题课程展示交流会”线上培训活动;12月13日,我们又参加了市教科办组织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中期检查”线上活动,省专家对我校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会后,大家积极交流分享,将学习收获转化为思考成果。 (三)专项教研,确保研究质量 为了使课题能够顺利开展,我们通过理论学习、主题研讨、经验分享等形式取长补短,帮助教师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实践,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力和行动力,以求课程构建更贴近学生的需求,更好服务于学生。 二、多元整合——构建生态课程体系 我们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进行整合, 围绕“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这一核心,构建了“156N课程体系”,延伸开发“生态文明国情类” “生态文明环境类”“生态文明安全类”“生态文明文化类”“生态文明实践类”五大类别课程,通过N个分支课程,将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当中,聚焦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 (一)生态文明环境类 1.开发校本教材 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不是身处黄河边的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感。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黄河的生态文明环境,我们组织教师开发编写了《黄河生态文明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助力黄河生态保护与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教材内容包括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黄河生态”“沙漠化?沙尘暴?水”三个篇章,主要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知识,了解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及措施。感受自然生态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提高参与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与科学课相融合 充分利用科学实验课,通过动手实验,感受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如:指导学生操作“水土流失小实验”,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有植被覆盖和无植被覆盖时,水土的保持与流失实验数据,使其真正理解花草树木对于保持水土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二)生态文明实践类 1.主题系列活动,弘扬黄河文化精神 围绕重要节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中国梦 黄河情 家乡美”朗诵比赛、“我爱你,黄河”主题征文比赛、“环保绘画”比赛;“寻访黄河变迁足迹,传承黄河文化精神”主题活动等,了解黄河的发源、治理和改道的历史变迁,感知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弘扬黄河文化精神。 2.实践研学活动,提升生态保护意识 我校地处滨海城市,周边水资源丰富,对研究黄河生态环境有借鉴作用,米山水库、抱龙河、黄海等都可以作为研究基地,对开展水资源研究实践活动、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资源。 为进一步加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校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担任环保志愿者,发放“保护黄河”宣传单,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实地研究水资源,这是在“高村坤龙邢水库”开展研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现场采访和零距离观察水位,了解水库目前的供水现状以及随着季节流速、流量的变化等。这是到我区创业水务公司,通过参观氧化沟、二沉池、高效沉淀池等各个流程的运行情况,见证污水从臭气熏天逐渐变成涓涓清流。 (三)文化、国情、安全类 为将黄河生态保护深度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我们组织教师深挖各学科资源,并以表格的方式进行梳理。 在生态文明文化类课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美术》等学科,了解黄河的人文风情、名胜古迹、历史典故等,学习人类文明史中的生态智慧。 在生态文明国情类课程中,通过《道德与法治》《环境教育》等学科,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重点工程和重大行动,明确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在生态文明安全类课程中,通过《蓝色家园》《安全教育》等学科,了解黄河流域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增强生态安全战略意识和生态危机预警意识。 三、全面科学——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要靠科学的评价来保驾护航。我校构建了“基于黄河生态保护与学科融合的双向五元评价体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进行全方位评价,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体系”从“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围绕“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能力提升”“教师素养提升”五个维度进行评价。重点考察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有效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更科学化了,教学目标更明确了,教学活动更高效了,更能激发课题研究的热情和需要,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体系”依据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有机融合,采取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以作品、证书、档案袋、成果展示等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记录成长的足迹,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对黄河生态教育产生了浓厚兴趣,提升了黄河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四、主要创新点 (一)课程构建的特色与创新 1.构建了“156N课程体系”。延伸开发“生态文明国情类” “生态文明环境类”“生态文明安全类”“生态文明文化类”“生态文明实践类”五大类别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2.开发优质校本课程。在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的基础上,学校开发凸显黄河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校本课程——《黄河生态文明环境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3. 合理统整学科资源。为了把黄河生态保护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加大对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力度,学校在各学科教学中,筛选与黄河生态保护有关的教学内容,渗透黄河生态文明教育。 (二)双向五元评价体系的创新 建构了“基于黄河生态保护与学科融合的双向五元评价体系”,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五、研究反思与启示 (一)研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程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五类课程之间出现“交叠”现象,有的板块不清楚、内容不清晰。 二是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我们对评价的研究还是粗浅的,理论 基础不够,精细化管理不足。 (二)后续实施计划与具体举措 一是课程向“结构化”看齐。在实践中“梳理与探究”,让课程体系 的整体感更强、更紧密,更能激发和引领学生的探究和创造。 二是评价向“精细化”努力。我们将从评价的目标设计、表现结果设 计、师生任务指南设计、时间线设计等方面,对评价进行细研究、精研究,使评价真正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落实的利器。 六、阶段成果 一是发展学生潜力: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实施,以融入黄河生态文明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是发展教师素养:在建设生态文明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对“黄河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 三是构建完善的课程和评价体系。 观念出方法,实践促创新。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之路还很长。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理性认识,进一步固话研究成果,及时反思、及时改进,用“求真、求实、求新”的姿态,扎实高效的开展课题研究。 |
||
上一篇:“小学校大生态”——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红旗村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路径 | 下一篇:“黄河生态文明视域下小学生生态人格的行动研究”课题汇报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