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详细
“双减”背景下“生态主体教育”育人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1-04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
 

武汉市东西湖实验小学   张俊

【摘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家庭之愿、社会之盼、国家之望。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省市相关要求,笔者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尝试。结合“双减”背景,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育人模式创新改革的新思路,从益趣课程、合作学习、生态德育、自主管理四个方面育人模式的整体推进,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双减”政策成为提高教育效能的引擎。

【关键词】 双减政策  育人模式  全面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省市相关要求,各地各校相继转发,推出落实性举措。如何为素质教育“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如何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具体的实现路径,进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者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尝试。笔者认为,“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育人模式也要随着时间和空间发生变革,学校需要在原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上重构组织架构。在核心素养目标的引领下,围绕学校“生态主体教育”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育人模式创新改革的新思路,让“双减”政策真正成为提高教育效能的引擎。

通过系统梳理学校25年持续六轮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当下我们以生态主体理念来引领学校新主体教育实践,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为要义,激活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通过益趣课程、合作学习、生态德育、自主管理四个方面育人模式的整体推进,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益趣课程,锚定“提质育人”新航向

益趣课程体系建设是我校主体教育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树立学校品牌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益趣课程是学校深入推进主体教育思想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益趣课程也是深化、丰富“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

(一)主线突出——益趣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益趣课程是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国家课程采取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等方式,结合学校历史积淀、办学特色、地域资源、师生特长等因素,因地制宜、主动开发并实施的特色校本课程。可以说,益趣课程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信息、文化内涵的传递。它既可以在教学科研中充分展现出不同学科的无穷魅力,也可以为每位学生的生命发展汇聚文化资源,提供精神营养。

“益趣”,即是有益于学生兴趣培养的课程,同时也是追求高质量的、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给孩子们一次真实的实践体验,给孩子们一段和美的心灵旅程”的课程理念,突出鲜明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在遵循“国家课程益趣化”和“益趣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建构了“益趣基础性课程”、“益趣拓展性课程”和“益趣选择性课程”三大模块。三个模块、六大系列、众多科目共同架构起一个多维立体的益趣课程体系。益趣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课程内容菜单化、德育活动课程化以及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特点。(如下图)


 

益趣课程的实施策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校有力推动益趣课程从开发到实施的全过程,二是教师在益趣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学习这一课程提供多方面的指导。

实施益趣课程的形式

课程类型

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

必修

集中学习制

益趣基础性课程

“十二月节”主题活动

一班一品课程

选修

走班制

益趣拓展性课程

益趣选择性课程

自修

自主学习

对益趣课程深入探索

(二)多彩共融——益趣课程助力“双减”取得实效

我们认为,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紧贴学生、家长需求,通过“5+2”课后服务和丰富多彩的课程,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用双减减负下来的时间合理安排,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气息培养上去。这“一增一减”既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让孩子们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快乐成长,真正做到减“量”不减“质”。

实践中,我们打造出“课内作业+体育锻炼+特色社团+一班一品”的课后服务实施路径,在每日完成课内作业和阳光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基础上,每周5天有3天时间进行书香阅读,1天进行特色社团活动,1天进行一班一品主题活动,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1.社团活动百花齐放

周三下午的益趣课程社团活动给学生更多选择,包括科海遨游、啄木鸟、心情部落、Scratch编程、Micro.bit编程、足球、篮球、击剑、乒乓球、踢毽、跳绳、瑜伽、“百灵鸟”合唱团、舞蹈、戏曲、绘画、陶艺、机甲大师、3D打印、手工坊、书法、国学、珠心算、小小科学家等社团供学生选择,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乐中获,丰富自身成长经历,发展个性特长。校园的各功能室向学生开放,学校全面实施课后服务系统管理,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努力做到教师各司其职,学生各取所需,以此推进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2.一班一品特色鲜明

一班一品建设是我校益趣课程的特色亮点,也是课后服务的特色阵地。各班在征求全班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和特点,自主确定一班一品的主题内容,开创种类繁多的班级特色课程,如行进管乐、巴乌、街舞、啦啦操、围棋、集邮、硬丝编、纸艺花、中国结、京剧脸谱、风筝、面塑、昆虫标本等。各班级在选定主题后,经学校审核通过,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浸润式授课,并在每学期末以展演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形成“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比如:周二下午就有三年级全员参加的非遗课程,在三年级7个班全面铺开,硬丝编、纸艺花、中国结、京剧脸谱、风筝、面塑、昆虫标本,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六一期间,在校内举办“红色百年、经典传承”庆祝建党100周年暨六一素质教育成果展活动,由武汉电视台官方直播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通过讲好演好红色故事、非遗作品爱心义卖、演奏红色乐曲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活红色基因密码,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激励。2022年元旦,五2班与五5班的管乐队举行了迎新年管乐专场音乐会,由武汉广播电

视台《见微直播》栏目进行全程直播,引起强烈反响。

“双减”背景下的益趣课程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效的缓解了教育“内卷”。

二、合作学习,构建“减负增效”好课堂

合作学习鲜明地体现了学校主体教育的价值理念,提供了一种合作互惠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它有利于释放与激活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实现课堂减负增效。

(一)以主体教育理论为依托——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校积极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理念的探索,由此催生了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十四五期间,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灵活运用的探索,着力打造2.0版本课堂,即学科本位和合作学习融合的智慧课堂。实现了从“主动学习”到“基于主动学习E课堂”教学模式的升级。E是electron缩写,是互联网+主动学习教学思想的体现,建立在主动学习“先学”基础上的“后教”,属于翻转课堂教学。学校不断创新“合作学习”+“智慧课堂”教学,公开出版了新主体教育丛书《小组是如何学习的》。

如下图,“合作学习”模式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利用大数据监测与分析系统助力教师分析课堂教与学。教师已经利用在线检测推送习题,学生通过手机人人通在线答题提交。构建评价标准,明确课程内容在哪些方面可以融合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段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以期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主题研究”教研范式

在开展集中教研活动的同时,我们针对不同学科的特性,每周利用固定时段,采取主题式教研模式,有力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形成了七步骤的“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流程:理论学习——确定主题——确定课例和授课教师——带问题上课与观课议课——围绕主题互动研讨——反思与调整教学行为——成果表达。如:语文学科围绕“读写悟一体化”国家级课题开展语文教研活动,将主题研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采取课堂展示、磨课沙龙、线上议课、线下交流等形式,突出学科规律,凸显教研主题,打造高效课堂,强化成果意识,将课堂中的实践过程逐步落实到科研理论中,为形成论文课题成果做好铺垫准备。本学期,语文团队根据语文要素进行学科拓展阅读资源的开发,更加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每月编制教研期刊——《磨课工作坊》,将成果与学区内各校进行分享,彰显学区教研风采。

三、生态德育,培育“全面发展”好学生

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引,建构学校生态德育活动体系,把德育活动有机地统一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教育活动中,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主体。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为要义,通过启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资源,激活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促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一)匠心策划——传统十二月节活动有特色

多年来,学校精心策划十二月节活动,将其作为活动德育的重要支撑。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将十二月节活动主题化、系统化、常态化,在时间上给予保障,在内容上、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使其真正沉淀为我校主体教育办学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具体地说,丰富多彩的十二月节德育活动,不仅“陪伴学生春夏秋冬”,让孩子们拥有了更加丰富、更加完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空间,而且该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唱响了主体教育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四季歌”——一月为感恩节、二月为礼仪月、三月为环保节、四月为关心集体月、五月为艺术节、六月为读书节、七月为综合实践月、八月为护校月、九月为行为规范月、十月为体育节、十一月为科技节、十二月为育心节。这项特色德育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成长,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在体验中学会做人,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进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二)全情投入——指向新主体培育的生态德育活动有活力

“双减”背景下,学校以生态主体理念来引领新主体教育实践,基于学校已有的“十二月节”的特色德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继承和发展,以新主体教育强调的培育“四关新人”——关爱自然、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怀自我为中心构建“一三四五生态德育活动体系”。

生态德育活动是基于生态视角开展并实施的特色化校本德育活动,旨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心灵需求,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如下图:



目前,这些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垃圾分类教育,还给世界一片绿荫。生态劳动教育,帮助地球更加绿色。节约资源教育,呵护人类生命之源。生命健康教育,并肩走向美好生活。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心灵光彩绽放。自然观察教育,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生态文化建设,共建绿色文明校园。我们努力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我们惊喜地发现,结合我校“主体教育”特色,秉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和尊重生命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自主能动空间充分释放,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显著提升。

四、自主管理,营造“和谐共生”新生态

“双减”背景下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通过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来为全体师生构筑精神家园,进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这一愿景,我校以主体教育思想为引领,提出了“自主管理”的学校管理模式。

(一)管理之道——彰显实验文化,缔造实验精神

实验领航,课题先行。作为一种“软实力”,自主管理模式对于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规范作用、筛选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塑造作用,并且也积

极培育了主体教育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土壤。

具体地说,自1997年加入到主体教育实验的行列后,学校就紧紧围绕主体教育开展了多项子课题的研究,形成了省、市、区、校四级课题网路,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变革,丰富了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内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汲取了主体教育办学理念的精髓,始终坚持“每一个主体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成员也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出发点,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倡导“人人出动、人人参与、人人奉献、合作研究”,集大家之所长,汇大家之所智,争取把每一次课题研究当做一次难忘的合作机会、学习机会以及展示自我的机会。

十四五,学校科研氛围愈发浓厚,成功立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现有省市区级共11项课题研究,94人次教师成为省市区课题研究人员,数量之多、人数之广,居全区之首。

我们着力为教育科研人才提供茁壮成长的摇篮和展示才华的舞台。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以实验命名的学校,必须全面展现实验文化,只有人人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才能让每位教师都担任研究者的角色,体验研究者、成功者的快乐。

(二)管理之魂——创造发展空间,夯实教师内功

教师是“主体教育”的第一要素,是质量提高的第一动力。我校积极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三大平台”。

一是引领平台。引导年轻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激励每一个教师进步,对部分教师跟踪培养工作做到“蓝图清晰、分步实现”。

二是成长平台。在主体教育文化的长期积淀下,学校着重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自主管理,精诚团结。“我们都是一家人”及“奉献着,就是幸福着”成为团队文化的主旋律。学校先后创建组成了六个教师核心团队,为教师的学术科研和专业发展牵线搭桥。有教研组团队、课题组团队、“心育”团队、观课组团队、“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团队、成长合伙人团队等。

三是展示平台。学校积极争取机会,为优秀教师职业发展蓄力远航。仅最近一年,教师区级以上获奖及荣誉80多项,含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1人,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3人,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9人。新评市学带市优青2人,新评区学带区优青13人。

学校给予教师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引领其成为能实验、善反思、有内涵、会生活的探究型教师,不仅可以培养和激发教师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还能促进老师倾心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服务。

近年来,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协同育人新模式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让我们对后续更进一步推进落实好“双减”政策增添了更多的信心。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宽主体教育空间,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充分利用家长与社会各界所提供的主体教育资源,提升主体教育实效,全力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上一篇:五韵黄河·去读懂去奔流 ——黄河生态文明视域下主题式综合课程的研发与实践 下一篇:“小学校大生态”——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红旗村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路径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