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育人价值及开发 ——新时代黄河文化育人协同推进会暨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案例展示 | ||
发布时间:2023-01-04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威海市文登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于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炼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从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三个层面“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中开发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做中学”,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我们选择了五处学校做为本课题研究的实验校,立足地理教学一线,探索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实践路径,形成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实践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课题研究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根据研究计划,所有实验校同时实施“双实践”课堂育人路径,通过品读黄河文化、开展主题活动的途径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双实践”指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研学实践。校内教学实践以课堂为主阵地,将黄河文化要素融入地理学习中;校外研学实践以实地考察活动为主要形式,引领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一)赏黄河文化,品黄河魅力 一是赏析黄河文化。实验校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视频播放、演讲比赛、讲黄河故事等方式赏析黄河文化,了解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二是提炼文化元素。以地理课堂为主阵地,开启“用地理知识讲好黄河故事”的教学实践,从黄河的历史、黄河的诗词、黄河的农耕文化等方面入手,通过查(资料)、究(原因)、说(心得)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地理学习当中。 (二)践行主题活动,探索育人价值 利用地理学科的学习特点,带领学生开展主题活动。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 “探秘黄河沿线”“千里黄河图”“家乡抱龙河”“典籍里的黄河”“农耕文明”“引黄入威水质考察”六个主题活动。但由于所处地域限制,有的项目无法实地考察(例如: 探秘黄河沿线),课题组选择用VR影像带领学生走进黄河流域。 三、阶段性成果 (一)显性成果 1.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以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为载体,开发了黄河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学科深度融合的课程资源。《秀美黄河》涵盖了黄河源头三江源、中游黄土高原、入海口黄河三角洲三个区域,从地理视角品味黄河的生态美和文化美,打造了《魅力三江源》、《如画黄土高原》、《绿色黄河三角洲》三节精品课,并在教学研讨会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形成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文美黄河》采用跨学科的“双师”课堂模式,从语文古典文学角度入手,细品古人与黄河的生存之道,收集多元素材,建立课程资源;《水美黄河》主要是探究黄河水的利用价值,形成了“引黄入威”黄河水质考察研学活动报告;《劳美黄河》从二十四节气打开话题,将黄河生态环境与黄河开发等地理知识融为一体,感受黄河的农耕文明,形成课程资源。 2.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正在开发《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教育读本。内容涵盖引黄入威的终点站——米山水库概况、家乡的气候、黄河沿岸自然环境以及节水教育等内容 (二)隐性成果 1.多样的地理学习形式,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课题组在市、区、校三级学科会的展示,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参与展示的教师能有意识的将黄河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将育人理念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目标与方向,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学科育人能力有明显提升。 2.“双实践”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系列课程及研学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尊重自然的态度和关心生态文明的意识也明显增强。 四、课题研究的突出特点以及创新之处 (一)突出的特点 突出的特点——融合。 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是“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将黄河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相比空洞的说教,指向性更明确,带来的影响作用会更深远、更持久、更具冲击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二者的融合,学生对“黄河国家战略的关注度更高,进而形成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和习惯,让这种意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本能,提升其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体现整合理念。将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形成“学习——实践——内化——提升”的研究思路,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衔接,实现“做中学”,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地理课程核心素养,增强环保意识和家国情怀。 2.研究过程凸显实践体验。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黄河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育人价值。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炼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然后围绕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开发相应的教育活动,尤其与乡土地理相结合,通过实践体验,达到育人目的。 3.研究成果注重社会价值。本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的重点是,由知识层面向思想意识层面迁移,充分发挥研究成果带来的社会价值,让学生从关注课本知识逐步转移到对家乡环保和国家发展的层面,增强爱国情怀。 五、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落实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和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 校外实践活动难度较大。一是课时有限;二是路途遥远,耗时费力,安全教育需要及时跟进;三是需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 教师跨学科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多数教师缺乏应有的知识储备与能力,例如广泛的人文、自然、社科知识、安全知识、户外生存技能以及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等。而且缺乏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发意识,没有站在课程开发的角度去看待学科教学,教育创新领域过于狭窄。 六、研究计划 经过前期研究与实践,根据取得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课题进一步研究计划如下。 (一)系统开展课题研究 继续探索有创意的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实践路径,从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三方面入手,可具体通过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展览室”展出学生的手工作品,培养学生的认知价值;通过设立“校园环保节”等培养家国情怀的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价值。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实践策略。 (二)细化资源范围,确保学习效果 学校周边的商场、公园以及社区场所都能开发成研学资源,降低研学组织门槛。另外,可以发挥社会、学校、家长的协助力量,鼓励家长共同参与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三)提炼课题研究成果 及时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交流、整理,提炼值得在区域推广的育人方式,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区域鉴定和推广工作。并在各实验校的推广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总结完善,提高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和可操作性。 七、预期的成果 成果形式。本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的形式是多元的,主要有黄河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题研究报告、成果报告、科研论文等,其中包括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策略以及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等。 使用去向。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和方式方法在全区地理教学中进行推广,以黄河生态文明教育为切入点,挖掘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黄河生态保护地理知识和审美能力。 预期社会效益。威海市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本课题带来的效果对文明城的创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成果的推广,能够更好地使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深入到更多人的心中。 |
||
上一篇:践行黄河精神,建设品质学校——《沿黄河地区“生态教育”视域下品质学校创建研究》汇报 | 下一篇:融黄河生态教育于生物学教学之中的探索与实践 | |
|
||
版权所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